借用典故的古诗

1、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诗中“斑竹”又称湘妃竹。出自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舜有两位妃子,即娥皇和女英,舜死后,二人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因名斑竹。2、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中“采薇”出自《诗经·采薇》薇...
借用典故的古诗
借用典故的诗有:

1、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诗中“斑竹”又称湘妃竹。出自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舜有两位妃子,即娥皇和女英,舜死后,二人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因名斑竹。

2、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中“采薇”出自《诗经·采薇》薇是一种可食用的豌豆类植物。当年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此举不仁不孝,在周朝建立后逃到首阳山隐居起来,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来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诗中“东山高卧”出自《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说的是东晋名相谢安早年曾辞官归隐会稽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人以东山高卧形容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4、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诗中“巴歌”出自历史上宋玉答楚襄王的典故:楚襄王问宋玉是否有什么不好的德行,否则为何民众不赞誉他。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

5、李白《长干行·其一》: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诗中“抱柱”出自《庄子·盗跖篇》,其中写到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后来比喻信守誓约。

6、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诗中“辞第”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汉武帝非常欣赏霍去病,为其建了座豪宅,令他去看一看,霍去病以“匈奴尚未剿灭,没法考虑家的事”为由推辞。后来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
2023-11-01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7:05: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借用典故的诗句如下:1、李白《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借用了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姜太公在未遇周文王前,在渭水边垂钓,后被重用;伊尹在未遇商汤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2、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句话借用了谢安的典故。...

  • 借用典故的诗有:1、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诗中“斑竹”又称湘妃竹。出自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舜有两位妃子,即娥皇和女英,舜死后,二人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因名斑竹。2、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中“采薇”出自...

  • 诗中还提到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个典故,前者化用了《博物志》中的故事,借月光下珠泪滴落的情景,喻指人生的悲欢离合;后者则源自《太平御览》,诗人用日光温暖下玉石生烟的景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朦胧与虚幻。这两句诗不仅富有画面感,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最后两句“...

  •  小丁教育问答 运用典故的诗句

    运用典故的诗句如下:1、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5、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

  •  翡希信息咨询 用典的诗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句诗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和美好情感的追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有多处用典,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借用了孙权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感慨。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