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 《老子·德经》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哀兵必胜的典故源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故事。背景: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便与吴国交战,但不幸战败。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为臣。哀兵心态:勾践在吴国经历了极大的屈辱和磨难,他时刻不忘会稽之耻,这种深深的悲哀和愤怒成为了他后来奋发图强的...
典故:越王勾践的故事,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使越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王对此却毫不警惕。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带领精锐部队倾巢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之兵留守国家...
越王勾践即位初年,即公元前四九六年,便战胜了吴国。然而,两年后,吴王夫差强势反击,攻破越都,迫使勾践投降。勾践被押至吴国,侍奉吴王,承受了极大的屈辱。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反而在被赦返国后,致力于国家复兴。他深知会稽之耻,时刻铭记在心,于是重用贤人,励精图治,使越国国力逐渐恢复。面...
在古代兵法中,有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哀兵必胜”,其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楚国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老子认为,真正的用兵之道并非一味逞强攻击,而是采取守势,"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即在战斗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主动挑起争端,而是以退为进,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种战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