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话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原文: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意思是: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征战归来,军中厨师献上鸡肋作为晚餐。曹操品味鸡肋时,感到鸡肋虽带有一些滋味但不够满足食欲,心情正如他对当下的局势一样纠结。一方面,鸡肋尚有一些用处,但食之无味;另一方面,鸡肋虽不美味,但也舍不得放弃。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陷入沉思。一、鸡...
汉中之战中,曹操数败于刘备,本想撤军,又恐军心大乱。大将夏侯惇问于曹操当夜暗号,曹操脱口而出鸡助两字。主簿杨修认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命手下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恨其知其心机,怒斩之。
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华吧,话说某夜行军打仗,杨修在曹营帐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扬了下手重的鸡肋说,“就拿这个做行军令吧”。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