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质烂柯典故出自哪里话题讨论。解读王质烂柯典故出自哪里知识,想了解学习王质烂柯典故出自哪里,请参与王质烂柯典故出自哪里话题讨论。
王质烂柯典故出自哪里话题已于 2025-04-20 23:28:39 更新
观棋烂柯的典故如下: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
南朝梁代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卷上,记载了一则关于王质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信安郡的石室山。相传晋代的王质在山中砍伐树木时,偶然间遇到一群正在下棋的童子,并听到他们吟唱。王质被这场景深深吸引,决定聆听下去。童子们递给他一颗像枣核的物品,他含在口中,竟忘记了饥饿。片刻之后,童子对他说:“该...
这个是一个“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 根据《述异记》的记载,晋朝时期有一位叫做王质的樵夫,这一天他去信安郡的石室山上砍柴。王质看到在小溪边的一块石头上,有两位童子在下围棋对弈,于是他放下砍柴的斧子在旁边观棋。童子把一...
晋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质的樵民,砍树来到了一个石室山,看见有四个小童边下棋边弹唱,王质就停留下听他们弹唱,小童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把它含在嘴里就不再感到饥饿,过了一会儿,小童们说:“还是回去吧!”,小童就走了,他听到后站起来,斧头柄都腐烂了。回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
刘禹锡在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巧妙地引用了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烂柯人”。这个典故源于王质上山砍柴时,因观棋而斧柄烂掉,回乡后发现已过百年,亲友皆亡,象征着世事变迁。刘禹锡借此表达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重回故乡时感到人事全非,仿佛隔世的心情,用“到乡翻似烂柯人”...
三、典故应用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在《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 写道:“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便引用了这个典故,王质只在山中呆了一天,山外世界便已经变化莫测,不能分辨。刘禹锡在这里自比“王质”,那时他正经历人生中艰难的一关,仕途不顺刘禹锡遭到贬黜,他离开京城之地二十多年后,再回到...
在诗人的笔下,回到家乡却感到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情,这情感如同“怀旧空吟闻笛赋”般深沉。其中的“烂柯人”典故,源自于古代著名的围棋故事,见于《述异记》。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王质的晋代砍柴人在山中偶遇的奇幻经历。故事中,王质偶遇了几位童子,他们正在下棋,还有的在唱歌。王质好奇地走近,童子...
“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意思是:回到家乡反而好像传说中那个烂掉了斧柄的王质,比喻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具体来说:典故来源:这句诗源自王质进山打柴观棋的故事,王质在山中观看仙人下棋,一局棋结束,发现斧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才知已过百年。情感表达:刘禹锡晚年返回故乡时,发现自己仿佛...
烂柯人这个典故源自晋代的一则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王质的樵夫在浙江衢州的新安郡石室山砍柴时的奇妙遭遇。当时,他看到几位童子在溪边石上对弈,他被吸引过去观看,甚至忘了携带的斧头。当童子提醒他回家时,他发现斧柄已腐朽,斧头也锈迹斑斑,而他离开的时间在人间已过去了百年。回到家乡,他发现...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 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酬乐天扬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