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话题讨论。解读包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知识,想了解学习包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请参与包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话题讨论。
包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话题已于 2025-08-28 07:52:28 更新
包子起源于三国时期,相传是由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在征讨南蛮孟获的途中,军队被泸水阻隔,狂风大作无法渡江。诸葛亮便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而平息了风浪。这一创举化解了危机,且在民间留下了“馒头”的传说,诸葛亮也因此被尊为面...
唐宋时期:“馒头” 与 “包子” 名称分化,有馅包点从祭品演变为市井美食;元明清至今:包子工艺成熟,成为覆盖南北的传统面食,衍生出灌汤包、叉烧包等多样品类。尽管 “诸葛亮发明包子” 更多是传说,但这一故事深刻体现了包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内涵。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到了唐宋年间,馒头...
清朝时期,距离渭南城三十里的一座村庄内,住着一位七十岁的老母、她的孝顺儿子柳春发以及儿媳李香兰。老母在老伴去世后,辛勤劳作将儿子抚养成人。春发和香兰夫妇对老母的孝顺尤为显著。秋日里,老母病倒,小两口日夜守候。春发为满足老母的愿望,决定去城里买她最想吃的包子。起初,他第一天清晨出门,却...
豆腐包子是宝鸡市著名的素食点心。关于关中原上的豆腐包子的来历与广泛传播,有一段让关中人十分骄傲的历史典故,以而从此走俏全国。据说,康熙42年(1703年),康熙大帝微服私访西北重镇,他在走访完新疆、甘肃两地,来到陕西,在富庶地关中平原上考察、私访,当他在关中一农村考察时,有人认出了是康熙...
西府宝鸡的豆腐包子,源于一段历史典故。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巡行路过此地,当地的一位名叫党崇雅的退休官员,以段家面店的豆腐包子款待。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因其美味而龙颜大悦,甚至赐予了象征尊贵的三角龙旗。从此,段家豆腐包子名声鹊起,历经二百多年的传承,深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如今,段...
母亲年已七十,是她在老伴死后、茹苦含辛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柳春发很孝顺,媳妇李香兰也很贤惠。有一年秋天,老母病倒在床,小俩口白天黑夜尽心服侍。儿子端去红薯稀饭,老母不想吃,媳妇又端去荷包鸡蛋,老母还是不想吃。媳妇问老母想吃什么?老母回答说想吃城里最好吃的包子。春发说:“好,明天我...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风味名点。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帮厚薄相同,一咬起来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腻,味道...
蟹黄汤包是南京六合龙袍的美食一绝,龙袍蟹黄汤包已有140年历史,相传曾为朝廷贡品。其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逢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以蟹黄蟹肉等为馅的包子以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也受宠若惊,便称此种包子为“乾隆汤包”。清朝末年,划子口...
1. 湖州丁莲芳千张包子店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闻名遐迩的名牌点心店,以其制作精细、用料名贵和味道鲜美著称。2. 丁莲芳千张包子深受各年龄段人士的喜爱,湖籍旅外人士也时常怀念并愿意与亲友分享这一美食。3. 近年来,丁莲芳千张包子因其悠久的历史和脍炙人口的美誉,吸引了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包括《...